有人恋足,有人恋臀;有人恋靴,有人恋袜……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爱上虚拟人物,你听说过吗?昨天,【飞海】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是这样说的:
呼~【飞海】惊讶于这位粉丝的癖好之复杂,幻想之丰富。同时,也用一张图真实了她。
哈哈,在聊天记录中有几个名词,先做个简单解释。
SW:switch的缩写,即SM中的双向属性。
梦女:指????????????幻想自己与ACGN作品中男性角色发生互动的女性群体。她们会幻想是自己与男主角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一部分梦女也会将自己的幻想写下来。现也被一部分人带到三次元,引申指会憧憬和艺人发生爱情的粉丝。
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
当然还有纸性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什么是“纸性恋”?
在日语中,纸性恋又被称为二次元禁断症候群、二次元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只对ACGN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产生爱慕感情,而对现实中的人则几乎不产生或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人们把纸性恋的爱慕对象称为“纸片人”,是因为这些都是“二次元”作品里的虚拟人物,通常都存在于2D平面画面,形象就很“纸片”。今天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对虚拟人物产生感情”这一种现象。
有可能对纸片人产生真实情感吗?
“明明知道纸片人是虚构的、假的,还可能对TA产生真情实感吗?”答案是,当然可能。其实,人类就拥有这样一种能力——即使知道某些事物是虚构的,仍会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体验情感。这就好比,我们知道恐怖片里的鬼怪都是假的,但是我们仍然感到真实的恐惧。?我们的意识系统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层次——信念和本能认知。
本能认知使大脑能够暂时搁置我们的信念,使我们表现出看似与信念不一致的情感或行为——这就是让纸片人变得对我们有真实吸引力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类大脑的意识系统决定了,我们会对虚拟的人事物产生真感情。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一个人会喜欢纸片人,是因为在现实中活得很失败、精神不正常、幼稚等等,甚至有人可能会指出这不是爱,只是逃避现实而已。人们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恋爱的发生一定要以两个真人之间双向的互动为前提。爱上纸片人,也许不符合多数人对于恋爱的理解。可对有些喜欢纸片人的人来说,爱的对象不一定需要是真人,爱情的发生不必是双向的。
为什么会爱上纸片人?
也许有些人会问:“真人不香吗?为什么有人会爱上纸片人啊?”除了纸片人本身可能具备符合TA们审美和喜好的特质,我们通过研究和访谈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比起爱真人,爱纸片人是更容易的。从客观上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有些人可能真的爱不起真人。
日本社会学家Masahiro Yamada表示,有12%的人自称曾经喜欢上动漫角色。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近半成(47%)的日本年轻女性同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让许多薪资较低的男性找不到对象。从爱着纸片人的主观体验上来说,不少受访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喜欢纸片人比喜欢真人更轻松。
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的临床心理学家Robin Rosenberg认为,“幻想”是让人爱上虚构角色的主要原因,而“幻想”,也是最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能力。
“如果你能赋予一个角色丰富的性格特征,那TA是不是动画形象根本不重要,”她说,“如果一个纸片人像真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脾气,那人们就完全有可能迷恋上TA。”
回到爱情这个话题来看,TA们对爱情、伴侣的看法更倾向完美主义。
喜欢纸片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①不可否认,喜欢纸片人,确实带来了快乐、甜蜜、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②为了“更好地喜欢纸片人”,有人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当作自己的事业;
③沉迷纸片人,可能会令我们远离现实的亲密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与大众媒体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产生真实互动的感觉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拟社会关系。
身陷拟社会关系的人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抑郁、焦虑、霸凌等问题的风险。
今天我们走进纸性恋的世界,发现TA们对虚拟人物的感情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依恋。纸性恋们可能单方面地爱着一个不存在的人,但爱和存在并不冲突。承认爱上纸片人的可能性,也等于接受了“爱”的另一种可能性。
同时,放下心理分析的视角,从另一种角度来说,ACGN中的人物并不能确定是否存在。
就像【飞海】在后续回复那位粉丝的聊天记录一样,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是什么?
用“缸中之脑”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真实与虚幻的关系。
缸中之脑是一个思想实验。
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
既然如此,那么假设有一个科学家将你的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则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那么什么是真实?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时“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结症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
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我们自身是不是真实的都不确定,又怎么判断ACGN人物的真实性。“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看了《骇客帝国》之后,原来我们大家都活在一个虚幻世界里。
我们的世界,就像上帝导演的一部电影,只是我们作为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并不能知道也不能理解超出于所处维度的世界,只能顺随着时间轴在发展。(人类的思维具有局限性。)
在平时用手机或电脑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意点击时间轴上的任意一个时间节点,随意快放慢放,甚至直接看大结局。但作为上帝编排的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时,我们只能按着时间轴在生活,即使明天已被排好。
所以,动漫人物也是一样,有他们所在的维度。
有点跑题了。回到“纸性恋”吧,与其试图确定ACGN人物的准确本体身份是否真实存在,我更愿意看看我们认识角色的方式,这与我们认识人的方式没有太大不同。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