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和父母,伴侣,或是朋友相处时,曾有过以下这些感受么?
①你感觉自己一直都在让TA失望、不开心;
②不论你们之间出了什么问题,你总觉得好像都是你的错;
③你总是有种愧疚感,但并不是出于你的某个行为本身,而是来自TA的反应;
④你对TA的爱和感情似乎一直在被考验;
⑤TA经常在你面前表现得像一个受害者;
⑥尽管TA从未直接逼迫过你,但你却无法拒绝TA的要求;
⑦你好像总在有意无意地被TA拿来和别人进行比较;
⑧取悦TA像是一种义务。?如果以上陈述中有一些让你感同身受,那么,你可能是被身边那个亲密的家人、伴侣或者朋友通过“内疚感的制造”操控了。
因为,内疚是一种极容易被利用的情感。通过制造内疚感,使对方觉得有愧于自己,从而让其为了弥补,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可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操控方法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际关系中的内疚操控。
内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内疚是一种伴随着焦虑的情绪,它包含着一种“要为他人的苦痛或不快乐负责”的感受。
内疚和羞耻被评为带来最多负能量的两种情绪。其中内疚是一种自我惩罚式的情绪。内疚是一种基于自己某个特定行为产生的情绪。也就是说,内疚的产生一定是与外部事件相关的——自己做错的事、或该做却没做的事,给他人带去伤害的事,以及被自己评价为“我应该为此承担责任”的事。
内疚还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行为导向的情绪。它所带来的不适感会让人主动弥补过失,补偿他人,或是惩罚自己来修正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来消除或减轻内疚。?
内疚感对人有何影响?
内疚是一种象征成熟的情绪。事实上,内疚感的存在也是有必要、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保护我们和他人间的关系。
正如上文提到的,人们为了缓解内疚的不适感往往会作出补偿。这样一来,就鼓励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行为,增强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度及社会适应性。然而,由于内疚是以获得他人的谅解为目的的,当这个目的无法实现时,人们有时会代替想象中的受害者“自裁”,这使得内疚感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来看看内疚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①内疚感与反刍思考紧密相关
反刍思考,即带着负面的情感去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并且更多地关注自己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事情,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由内疚引发的懊悔可能会使人们沉浸于自己的过失中走不出来,尤其是当那个让他们内疚的行为已经无法挽回和补救的时候。
②人们会用自我惩罚的形式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对被自己拒绝的他人心怀内疚的人愿意把手放在极冷的冰桶中更长时间,并且会在事后表示,自己的内疚感因疼痛而得到了缓解。
极端情况下,人们还会以更严重的自残行为,甚至自杀来应对无法纾解的内疚。
这种用自我惩罚的形式来减轻内疚的行为又称作多比效应,来源于哈利波特中因内疚而不断伤害自己的小精灵。
③内疚感使人感觉自己更加笨重和无力
强烈的内疚感会扭曲人们的感知,内疚者对自己身体重量的估计远超过他们实际的重量。
也就是说,内疚的枷锁仿佛真的加之于身,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真实的沉重感。
同时,相比起没有处于内疚状态的人,他们也觉得自己进行体力活动时需要比平时消耗更多的力气。
一个人过度感到内疚,可能是出于恶性的自恋
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健康的自恋,但当自恋严重妨碍了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时,就成为了一种恶性的自恋形式。
这种恶性自恋者身上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叫作道德疑病症,即沉浸在对过往的内疚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种对自己有强烈兴趣的表现——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而非客观事实。
过度内疚者的内心还隐藏着5种过于绝对的幻想,而每一种幻想都有自己的功能。
幻想1:“我是做出‘伤害’这个行为的那一方”——这是关于主动感的幻想
幻想2:“我有能力伤害对方”——这是关于力量感的幻想
幻想3:“我对他人的人生/命运造成了影响”——这是关于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幻想
幻想4:“我对整件事的发展是有掌控力的”——这是关于控制感的幻想
幻想5:“我有义务在这件事中承担全部的责任,包括对方的那部分”——这种想法其实暗示着,自己比起对方,是更有能力、更强大的那一方。因此,这是一种关于优越感的幻想
这5种幻想都体现了过度内疚者的自恋。
使人内疚是一种常见的操纵手段
内疚出现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自发的,真心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伤害到了他人,此时改变自己行为也是出于内在动机。
另一种则更多是被他人“施加”的内疚感,他们的内疚主要源于他人的反应和表现,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第二种情况,通常被视为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操控手段——负疚之旅。
这是一种经常被使用,却不易被察觉的操控方法。
简单来说,制造一场“负疚之旅”,就是利用内疚这种情感操控他人,将某种不公正的责任强加于对方,迫使TA做一些TA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操控手法在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
举个例子,在一段关系中,两个人面对一个本来可以通过协商、沟通,共同作出的决定,实施操控的一方却不断强调“没有关系,选你喜欢的就好,不用管我”。
一面这样说,一面开始自怜自艾,或在事后时不时若有似无地强调自己的付出(“要不是因为我太爱你……”)和对于另一个选项的偏好。显然,这虽然看似是一种妥协,迁就,实质上却是在用这种方式对方激起对方的内疚感,情感绑架对方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或是在其他方面补偿自己——即使那本来是一件可以通过真诚的沟通协商解决的事情。在有第三者存在的亲密关系中,负疚之旅常常为第三者所用。
与想象中不同,如今的第三者已经很少直接逼迫对方放弃自己的家庭,他们更多会用一种自我牺牲的话术来引发对方的内疚。
比如,TA可能会对对方说:“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被发现了,你就说都是我的责任,是我主动的,这件事和你无关”。
此时,原本在家庭和第三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出轨者,就会更加容易在强烈的内疚下作出让第三者满意的选择。
负疚之旅并不存在着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是套路,它可以是明显、易察觉的,且伴随着一些固定话术的,比如“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如果你真的爱我……”等等。但更多时候,内疚操控是一种更加隐秘的,不直接体现在对方言语中的形式。
一些常见的手法有,引入第三方来代替操控者向受害者施压(“你爸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先表达出支持、妥协,再在事后以一些行为给你施加长期的心理压力,或是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要求,而是刻意在你面前频繁地描绘某个自己想要的情境(“我今天出门,看见了好多可爱的小孩子……”)。由上可见,内疚操控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操纵:一种隐蔽的侵犯
回顾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你可能发现自己会对对方使用一些“策略”。
比如,为了获得TA的爱和同情,而有意暴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送TA喜欢的礼物或者采用其他“投其所好”的方式,为的是让对方能够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样去做。那么,你可能是个操纵者。
你也可能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被对方牵着走的人。
除非满足了TA的需求,否则你都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别人都说TA对你很好,但是你隐隐觉得自己不被爱着,你发现你害怕在这段关系中说“不”,或者表达负面情感。那么,你可能是个被操纵者。
操纵是为了个体自己的利益,采用巧妙的、不公正的或者暗中的方式来控制或利用他人的行为。
操纵的核心是一种“隐蔽的侵犯”,它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并没有尊重被影响的人的边界,没有尊重对方接受和拒绝的权利。
一次成功的操纵包括:
- 隐瞒侵略的意图和行为。
- 知道受害者的心理弱点,来确定哪些策略可能是最有效的。
- 足够无情,因此不会担心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操纵行为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普遍——很多人都会有阶段性的、在某些情境下的操纵行为,会对他人做出操纵行为的人并非一定是“恶人”或者人品欠佳。
但如果一个人非常善于探测到他人的弱点和情感脆弱之处,在人际关系中会习惯性地使用操纵性行为,那么这个人可能具有操纵型人格。
当一段亲密关系中,一方在对另一方进行长期操纵时,就会形成操纵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一种虐待关系。
亲密关系中的操纵行为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关系边界的行为。
一个人越处于情绪不稳定、脆弱、人生转变的阶段,越向另一方敞开自己,就越容易被操纵,可能受到的伤害也会越大。
而关系中的操纵行为,正是利用了两个人的边界靠近、模糊,利用了另一半的信任和坦露,而去蓄意地控制另一半。
人为什么要操纵?
关系中的操纵行为主要出于3个动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操纵者未必能够知道自己的动机,他们只是本能地在进行操纵。
①达到自己的目的:操纵者希望达到一些目的,比如获得金钱、地位、性、爱情、胜利,或者是避免损失,而他们认为操纵是达成目标的捷径。
②获得力量感和优势:一次成功的操纵,就是对操纵者在关系中拥有力量感的确认和证明。
③满足对控制感的需求:操纵者害怕失控,有时,对于操纵者来说,拥有控制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实际获得控制的重要性。
从这三种动机出发——
在关系中常见的有6种操纵策略
①取悦
在对方面前表现得魅力十足;
赞美对方;
在提出请求时努力表现出充满爱和浪漫的样子;
在见面时精心准备礼物/惊喜;
让TA知道如果按照我想要的去做,我会给TA一些好处。
比如,一个用取悦作为操纵武器的人可能会说,“我这样做,都是因为爱你/关心你。”
②冷战
除非对方像我希望的那样去做,否则便采取不回应/忽视/保持沉默/不作为的态度。
③强迫
除非对方像我希望的那样去做,否则就进行批评/大吼大叫/威胁(比如自杀、自伤等)。
强迫行为的本质是对对方进行情感绑架。
有一种在关系中常见的情感绑架方式,叫做内疚感引导,即令对方对自己感到内疚,进而进行操纵,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哭着说“我一个人在家好孤单,而你却总是出去工作”。
④劝说
为了劝对方做一件事而列出种种理由,比如所有可能的好的结果;
反复询问对方为什么不这样做;
解释为什么自己希望对方这样做。
有时,操纵者会装作专家:“我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在这些事情上有更多的经验,我比你更清楚。”
或者为了说服对方,而告诉对方自己愿意为TA做这件事:“我会为了你而做这些事,即便它对我来说毫无好处。”
⑤退行
退行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一个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表现。
比如,为了让对方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去做,而用稚嫩的语气说话或撒娇;除非对方做这件事,否则就表现出闷闷不乐/愠怒。
⑥自贬
为了能让对方做一件事,操纵者可以贬低自己,表现得低声下气,或者允许自己受到侮辱,比如做出下跪、扇自己耳光、自伤等等举动。这些策略都通过两种路径来完成——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就是通过不断给予希望出现的行为以正面奖赏;负向强化则是不断给予不希望出现的行为以惩罚。
策略也可能会被操纵者连续使用,比如使用魅力无效的时候使用冷战。
内疚操控为什么如此奏效?
①“因为爱你,才会对你内疚”
愧疚最早与爱有关,爱也是一个人产生愧疚的早期根源。
操控者与被操控者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它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
可以想象,如果被操控者毫不在意操控者的感受,也不担心丧失操控者的爱和关怀,那么TA可能即使被施加了内疚,也不会就因此按照操控者的意愿行事。
此外,如果双方的关系不亲密,操控者也很难知道如何让被操控者感到内疚。
②自我形象管理
有一些被操控者可能并非没有意识到对方在利用自己的内疚,而是因为想要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所以只能接受这样的操控。
比如,一种常见的内疚操控是故意在被操控者面前表现出对其他人的艳羡,有意无意地将被操控者和对方进行对比——“老王已经抱第二个孙子了,每天逢人便说他孙子有多可爱,老王真是太幸福了,有这么个孝顺的儿子……”,“公司小张的男朋友又专门请假带她去国外度假了,看她朋友圈玩得真开心呀,可惜你工作总是太忙……”。
在这种情况下,被操控者会为了维护自己“好儿子”,“好男友”的形象,迫使自己去满足对方的要求。
③被操控者的压力不止来源于操控者
很多时候,操控者的要求与所谓的社会标准是一致的。
此时,被操控者要面对的就不仅是来自操控者的压力,还有许多其他来自社会的压力。
比如,用负疚之旅逼迫伴侣换一份看起来更“得体”、稳定的工作,逼迫到了“适婚年龄”的孩子结婚,生子。
在这些情形下,由于被操控者原本就常常受到他人对自己选择的这条看似与“社会标准”相悖的路的质疑,操控者所施加的内疚就成为了一根导火索,让其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了妥协。
为什么对于操纵者和被操纵者来说,操纵都是有害的?
对于操纵者而言,TA们享受着操纵带来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操纵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坏处。有时候,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操纵动机。?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说,操纵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害的呢?
①操纵者并不快乐,因为操纵同样剥夺了TA们享受爱的权利。
爱是一种很神奇的关系,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利他”,即两个人如果要想有一段幸福的关系,就必须为对方付出,必须将双方看作一个整体,站在“我们”而不是“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爱情真实的美好之处。
但操纵行为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操纵者渴望不付出就得到回报。
当他们使用技巧、手段来欺骗对方、达成目的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通过更低的成本达到了目的,也的确会获得暂时的“胜利”或“优势”,但从亲密关系的长远角度来看,最终伤害的是整段关系。这是因为,被操纵的一方所做出的回应、行为并非出于真实的感受,而是被他人操纵做出的,当他们以你想要的方式回应你的时候,不是一个独立、真实的个体,而只是被你控制的幻想对象。
在被操纵的状态下,他们的快乐也不是真实的快乐,产生的情感也不是真实的情感。
因此,操纵者同样也无法从对方身上得到真正的情感和爱。而且,操纵行为会给予操纵者极大的不安全感。
它纵容了操纵者的控制欲,当控制行为一再发生作用、控制欲被一再满足的时候,就会激发一个人继续控制的欲望,操纵者便不能忍受没有控制的情况出现;操纵行为也会影响操纵者的情绪,因为操纵包含谎言,当你做出了一次欺骗,就要不断地用一个谎去圆另一个谎,这都会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当然,操纵行为也有可能使操纵者隐隐地感到内疚,尽管他们有时候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此,充满谎言、内疚、控制、搏斗的关系,并不能给操纵者带来幸福感。
爱本应是在复杂世界中珍贵的藏身之处,是一个能够让两个人“松一口气”的地方,在那里,两个人可以远离利益的纠葛,真正地彼此信任。
而操纵,却剥夺了操纵者享受爱情的权利。操纵者往往有一种错误的预设,TA们会将关系看作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得利时,另一方必然失利),以为关系中只有两种角色:胜利者(操纵者)和失败者(被操纵者),而TA们则要强迫自己去做那个胜利者。
但实际上,感情中并不存在TA们想象的输赢。
当操纵者和被操纵者都没有活在一段真实的关系中,最终造成的只能是“双输”。
②对于被操纵者来说,他们感受不到自己被爱。
一个在关系中被操纵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困惑和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真实地被爱着。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但一旦操纵行为出现,双方的权力和控制就变得不平等,因为在被操纵的时候,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地做判断或者说“不”的,TA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失去了对自己的感受、行为、思维的控制力。那也就意味着,即便你做出了让对方满意的行为,操纵者在表面上也对你很好,但操纵者爱的并不是独立的你,而是一个承载了TA幻想、期望的载体。
在一段操纵关系的一开始,被操纵者就会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正常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不能令对方开心,真实的表达并不能获得回应。
这时,操纵者的策略会使得被操纵的人认为犯错的是自己,自己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主因,因此很多人尽管隐隐地觉得关系中存在问题,感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力量在逐渐减弱,但也因为内疚、自责而不敢去反抗。而到后来,他们可能会渐渐失去自我,开始寻求掌握能够让操纵者开心和满意的方式,这意味着,双方进入了共谋。
因此,如果一段亲密关系中存在着操纵,那么往往双方都是有责任的——操纵者甘愿失去自我,默许了操纵行为的长期持续,甚至会无意识地鼓励操纵行为的发生。
我该如何逃离负疚之旅?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无论是多么亲密的关系中,你都没有为他人情绪买单的义务。
内疚操控表面上看,你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实现了TA的愿望,是一件为对方好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种带着明确目的的、不真诚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们双方,以及这段关系,都有害无益。
如果,你也陷入过这样的负疚之旅,不妨看看以下几个建议:
①学会识别操控的信号
正如上文所说,负疚之旅并不是一种容易被觉察的操控手法。
因此,想要中止这趟旅程,意识到对方正在试图操控自己的是重要的第一步。
除了文章开头罗列的一些信号和上面提到的操控者常用话术以外,你可能还需要警惕的是,对方是否一直将自己摆在一个看似弱势的位置上,是否总在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以及你在这段关系中是否一直在被动地妥协、让步。
②在对方意图操控时,直接说出你当下的想法
在你辨别出对方话语、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之后,可以直接向对方确认你所感受到的是否属实。
比如,当伴侣又开始若有似无地在你面前表达对某位朋友的羡慕,并开始自怨自艾时,你可以直截了当地问出你内心的猜想:“你说这些,是想告诉我应该像TA那样做吗?”在这个“拆穿”的过程中,需要尤其小心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注意不要抱着一种故意让对方难堪的心态,或是变成带有火药味的“质问”。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你主动向对方示范什么是正确、适当的请求方式的时机。
你可以趁此告诉对方:如果你对我有什么期待或要求,希望你能像这样真诚、直接地说出来。
③建立良好的个人边界,学会自我坚定
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无论你和对方是什么样的关系,保持适当的个人边界都是有必要的。
当我们说一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其实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操控。
为此,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a. 明确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你需要先想清楚,作为子女,伴侣,朋友,你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又有哪些责并非你应该承担的。以及,对方是否有权干涉你的决定和选择,如果有,又有权干涉到何种程度。
b. 更加重视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会觉得,别人的需求或情绪,尤其是家人或伴侣的,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否则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太过自私,而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被内疚操控的原因之一。但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别人的需求和情绪并不一定比我自己的更重要”,需要明白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的方法不是一味迁就,而是先懂得自尊与自爱。
c. 学会拒绝– 建立个人边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学会自我坚定,懂得如何拒绝。这在一开始或许并不容易,尤其是面对我们在乎的人,因为就像前面说的,内疚常常是出于害怕失去对方的爱。但是,你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爱,不会因为你选择爱自己,选择不被操控就消失。?你也要意识到,你是否是通过接收内疚操纵,在满足着自我的一些需求,比如逃避真正做出选择,或者获得好的/道德的自我评价等。
人和人之间的境况,永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你一次次的配合正是教会对方“可以这样对待你”的过程。?要记住,好的关怀不会使你在接受时诚惶诚恐,于心有愧。
我在操纵,该怎么办?
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亲密关系的目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够允许自己不计较“输赢”、感受真实的关系,也许就是亲密关系了。
因此,胜利或者失败,强大或者弱小,都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重点;承认自己的情感,感受对方的情感回应,作为独立而真实的自己去爱和被爱,才是在关系中宝贵的财富。
真实的关系就会双赢,虚幻的关系则会双输。
②寻找你的操纵行为背后的真实动因。
操纵可能来源于你施加给自己的刻板印象,比如,很多男性会成为操纵者,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强大,不被允许失败或者软弱,会拒绝自己投入真实的感情;
操纵也可能来源于低自尊,因为从很久以前开始,他们就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你想要的一切;
有的操纵者可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个控制狂,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关系中,“失控”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③从“净化”自己的一些行为开始,比如,不要撒谎。
操纵中往往存在谎言,而人们一旦开始撒谎,就会无止境地制造出越来越多的谎言。
因此,放弃撒谎行为可能是放弃操纵的第一步。
④允许自己脆弱,感受放弃操纵行为后带来的真实情感。
有很多人习惯了否认情绪的丰富性和健康性,认为“脆弱”是不应该出现的,他们害怕暴露脆弱,就是允许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
但当你尝试着表现出自己的脆弱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可能会第一次感觉到你们之间真实的情感流动。
控制狂是极度聪明、极度不安的人TA们选择用看似最强大的方式否认自己有过的脆弱和无助
控制狂们生活在虚幻中。没有人能在虚幻中找到快乐。控制狂们并不快乐。
尽管控制狂总是看起来充满力量、仿佛一切尽在TA的掌握,但通常有一种不安全感深藏在这样的表象之下。
一个人倘若对身边的一切有着超乎寻常的控制欲,我们不难想象,TA必然有着、或者曾经有过强烈的“失控感”。
一个安全的人,是放松和舒适的,只有那些自身不安全的人,才会让自己和他人都觉得充满压力。
控制狂们倾向于漠视他人的权利,他们的人格是不健康的,这种有问题的人格特质也让他们自己难以获得“幸福”。
事实上,控制狂们很难获得好的人际关系,他们通常没有什么朋友,而这又会更加让他们失去信任他人的能力。
不过,不要相信控制狂们“对谁都是一样的”——控制狂是非常聪明、非常敏锐的猎人。
他们懂得识别哪些人是他们有可能操纵的,而哪些人是他们无法挑战的。
他们总是会放弃那些无法控制的人,而转向更可能被他们拿捏的对象。
但控制狂们并不是故意地在使用计谋和策略。
他们是本能地在行动。他们隐藏的人格障碍让他们有这样的本能。
同时,一段操纵关系中的“受害”的一方,往往也会无意识地鼓励控制的发生——毕竟有人替自己决定人生,便可以不用自己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把一切的问题都怪罪到控制狂的身上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被操控了,你就得想想你自己在其中的责任。这一点听起来可能让你难以接受,明明有问题的人是操纵狂。然而,操纵、抑或任何其他人际间的问题,都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够帮助你逐步克服这些弱点,从而改变你的处境。)
控制狂们很不容易表达脆弱的情绪,因为脆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在“掌控”的位置上。
而那些压抑下来的脆弱情绪,则会加重他们精神上、人格上的问题。我们不是批判控制狂,相反,我们认为控制狂们一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曾经是受害者。
用真实打破幻觉真实的关系才有可能是快乐的
一段操纵性的关系中,你们两个人一定共谋着,维护了某种双方关系的幻想。
只要被操控者愿意,你是能够打破被强加在你身上的幻想的。
首先,你要敢于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你要能够体会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同时,大声说出来。当你的操纵者,又开始替你发言,请你为自己站出来,告诉TA,“那不是我,这才是我。”
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你自己,而不是改变操纵者上。
想要反过来操纵一个控制狂,是注定会失败的——你会把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把自己变得更加弱势。当你一次次告诉对方你真实的感受,目的并不应该是改变对方,因为控制狂往往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你更多只是为了拒绝TA对你的幻想,也是为了坚定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文说过,如果你真的被控制,你一定无意识中鼓励过对方的操控行为。
比如,当TA明显地因为某种幻想而宠爱你时,你因为不想失去TA的宠爱,而默许了Ta的幻想。
你要相信,基于虚幻的爱,从来都不会长久的甜蜜。
当被操纵者不断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操纵者面前,操纵者就不得不开始打破自己的幻觉。
这对于害怕真实的情感体验的操纵者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拯救。
每个人自由定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是神圣的。
尽管,当你从未体会过做自己生活的主宰时,这种自由可能会让你觉得恐惧。
但只有当你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时,你才有可能获得轻松和快乐。
这段话并不只是对被操控者说的,更是对控制狂们说的。
真正爱你的人,会让你觉得因为TA的爱变得更有力量、更自信、更自由,而那些让你变得更虚弱、更自我厌弃、更窒息的“爱”,无论是不是操纵,都值得你去思考是否要继续在关系里呆下去。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