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钟的是“色”还是“情”?-两性科普社区-BDSM-瑰丽坊

一见钟情,钟的是“色”还是“情”?

一见钟情有哪些规则?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这种奖赏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处时愉快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例如,物质、地位、情感等满足我们的安全、归属及信任等的需求。

图片[1]-一见钟情,钟的是“色”还是“情”?-两性科普社区-BDSM-瑰丽坊

  如果你希望有人对你一见钟情,可以看看以下这些吸引力法则,并也许能尝试在其中一些方面做得更好:

  ①看脸

  美好的事物常常能带给人愉快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的相互吸引,大多来源于外在,并且这的确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

  不论是在职场、朋友、炮友、还是婚姻等任何关系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值得信赖,更善于社会交往,以及更有可能为他人考虑。“看脸”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形成的婴儿对姣好面容的偏好和成年个体并无太大差异。

  ②相似的人让我们觉得更有吸引力

  我们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我们都更偏爱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人。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实现相互理解和交流。

  此外,我们会喜欢那些与“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然而,有些时候我们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质也可能成为关系告吹的罪魁祸首,这就是所谓的“致命的吸引”。

  一些那些我们认为的开始吸引人的特点可能逐渐变成缺点令人讨厌,比如一开始,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自主强大,但久而久之却愈发觉得那是一种嚣张跋扈。

  ③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会尽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报的对象。

  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核心是“奖赏”和“正向互动”。对未来伴侣的期望=伴侣的长相×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我们会衡量喜欢的人的相貌和对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

  对方长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接受的可能,那么期望值也不会很高。

  “被接受的可能性”是与个体的“安全感”有关的。

  我们判断自己的喜欢是否会得到回应,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很多时候更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认知偏见的影响。

  一些对自己的评估过低的人,往往对伴侣的期待低于自己实际值得的爱人,就是这个原因。

  ④情绪双因素理论

  又称为吊桥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原因,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觉得是TA让你脸红心跳。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那么我们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会比平时要高——恐高导致的心跳加速,被大脑错误地归因成了是对方的吸引力导致的。

  ⑤物理上离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我们喜欢空间距离上离我们更近的人。

  空间距离影响了个体之间关系的形成。这可能与我们能更方便地与邻近的人发现共同爱好、“相互奖赏”有关。

  ⑥我们更可能喜欢熟识的人

  有一个关于单词的实验,实验者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单词,单词是一种被试不认识的语言,实验者把不同的单词以不同的次数向被试展示,然后让被试按照好感程度给单词排序。

  结果显示,被试者看到次数多、更加熟悉的单词,好感程度会更高。这个实验的效应在人和人之间也会发生。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常联系的人。重复的接触他人,甚至仅仅是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好感度。

  与一个人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越有可能喜欢上他。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在反复接触和相处之前,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是积极或至少是中立的,这样的“日久生情”才有可能发生。

  如果一开始我们对这个人就有成见,反复的见面会让负面感情也得到加强,我们会更加讨厌这个人。综上,要增加对方眼里你的吸引力,你可以搬到离TA更近的地方,带TA做一些刺激的事情,经常在TA跟前混个眼熟,明确地表现出你喜欢TA,当然归根结底你懂的,还是要看脸。

一见钟情是真爱么?

  ①一见钟情和自恋有关

  一见钟情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在前文我们提到,相似的人更具吸引力。与之相对的,个体存在“吸引力相似感”,即人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就会假想这个人与自己是相似的。

  容易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认为那些最能吸引自己的人,通常是与自己最相似的人,即当对方有某一点非常吸引我们时,我们倾向于认为TA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更相似,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这往往与个体的自恋有关,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

  这也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就是理想型”的原因。当人们将自我投射于这个客体时,我们倾向于努力不断认知到彼此的相似性,来保持认知上的和谐一致。

  这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就会更加强烈,然而这种认知却可能是片面和扭曲的。是我们假想中的“对方就是自己”带来了这种吸引力。

  随着接触的加深,一个人就可能会感受到,原来对方不是自己。一见钟情的魔法就会消失。

  ②一见钟情的爱是否深刻?

  评估一段感情的深刻是否,通常有“情感强度”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

  “情感强度”指的是在某一时刻所感受到的浪漫情感的强烈程度;而“现实基础”则指的是伴侣之间长期相处所经历的共同事件,包括双方对于彼此需求的满足。

  可以看出,后者需要双方花费时间相处、共同创造。因此,有人认为一见钟情缺乏共同经历的现实基础而往往无法深刻持久。

  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比起那些没有一见钟情的体验的伴侣,一见钟情为双方所提供的情感强度,往往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相处,也为之后的“现实基础”做好铺垫。

  换言之,一见钟情是有可能成为一段深刻感情的开端的。

一见钟情开始的感情有哪些优势劣势?

  优势1:激情带来的积极相处模式

  如前文所说的那样,一见钟情会带给人们更高的情感强度。一见钟情充满激情,往往可以让我们对对方有更多的美好想象和正向期待。

  而这种对于伴侣和关系的积极想象,能够促进双方的沟通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例如以“我需要你…”而不是“你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需要,有利于化解冲突,增进感情。

  优势2:主动寻找相似性

  双方的相似性往往与一段感情能否持久有很大关系。

  前文中提到,一见钟情的人倾向于相信“具吸引力的人与自己更相似”,也就是说,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仍然会不断试图寻找双方的相似性以化解冲突,即便这些相似性并不一定真实而准确。

  而这种努力也有可能利于感情的长久发展。

  劣势:想象的困境

  然而不论是激情还是寻找相似性,一见钟情的确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们对对方的主观期待和想象当中。

  你感受到的种种命中注定的巧合,其实只是大脑有意识的挑选了信息暴露给你。这也很有可能会使我们陷入想象的困境中。

  当对方的事实行为与我们的期待/想象不一致时,我们会有一种“TA竟然会是这样的”的不一致感。?对于一见钟情的伴侣而言,包容与化解冲突的能力是决定关系能否成功的关键。这种包容力也是一种非整合能力的表现,与人格的成熟度有关。

  所以,你还相信一见钟情吗?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