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虐待发生的普遍程度,可能远超你的想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在成年人中,每5个女性和每13个男性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曾经遭受过性虐待。
其中34%的受到性虐待的孩子不满12岁。在中国,在儿童时期遭受过性虐待的人高达18.2%(注:在该研究中性虐待指的是无论儿童是否愿意,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对儿童直接或间接做出的性利用或性侵犯)。
每五个中国孩子中,就有一个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虐待。我们之前讲过一篇“恋童癖”。这里要明确一点:恋童癖 ≠ 儿童性侵
虽然在日常话语中,人们经常以“恋童癖”来指代那些犯下性侵儿童罪行的人,但是在学术意义上,“恋童癖”和“儿童性侵”不一定是同一群体。不是所有的恋童者都会对儿童做出性接触行为。有相当一部分病理性恋童癖不会实施儿童性侵;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人也不一定是病理性的恋童癖。
实施儿童性侵,动机为何?
目前,针对儿童性侵的动机,学术上唯一比较可靠的实证原因是“认知扭曲”。
这些儿童性侵者在认知层面上有很多扭曲的观念,包括:
- 没有拒绝的孩子就是想要性;
- 这是一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方法;
- 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因为性而变得更亲近。
通过这种扭曲的认知方式,他们为自己的性侵行为找到了“合乎情理”的理由。这些人的逻辑是自洽的,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观念有任何问题。并且,这些扭曲的认知非常难以被改变。
“儿童性侵”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否认
一些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会否认自己受到过性虐待,否认这曾对自己造成伤害,或者否认自己需要帮助。
这种否认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让受害者不至于直面内心深处的痛苦,也不必承认因为遭受性侵而带来的痛苦、恐惧和羞耻感。
②持续的自责
儿童性侵受害者可能会为遭受性侵害而产生自责情绪。孩子的认知水平尚未发展完全,比成年人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导致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
施害者会利用孩子的这种认知倾向,告诉孩子们,这场侵害他们引起的——“都是因为你太可爱了”、“都是因为你这样看着我”、“谁叫你穿成这样的”……
尤其当犯罪者是孩子们所尊敬的人时,孩子们可能会更加责怪自己,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这个受人尊敬的人会对他们做这样的事,除非真的是他们以某种方式鼓励了对方。此外,自责还会让孩子们获得虚假的控制感。
他们会发现,如果继续相信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导致了这一切,那么他们就不必面对无助和无能为力的感觉。
但这种自我保护方式是极其脆弱的,当泡沫破碎,他们会体验到更大的痛苦。
③成年后在性方面遭遇困难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被性侵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在性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包括性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等等。
由于儿时的伤害没能够被抚平,创伤性的记忆一直被保留在脑海中,成年后,他们不仅难以踏入亲密关系中,更难以与他人发生性关系。
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会使他们回溯不愉快的痛苦经历,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肮脏的”、“不纯洁的”;即使和喜欢的人交往,他们可能也会担心,发生性关系会玷污这段感情。
④受害儿童常常感到恐惧和无助
侵犯者往往会威胁儿童不能将事情说出去,儿童因害怕被责备、或觉得没人信而选择沉默,他们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有时侵犯者会美化自己的行为,用“我是在帮你检查身体”、“帮助发育”作为自己行为的理由。被教育成“要懂礼貌”的孩子,甚至会明明觉得有哪里不对,还对侵犯者致谢。
但他们仍然常常感到内疚和羞愧。如果施虐者是那些本应养育和保护他们的人,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被背叛,甚至还可能觉得没能保护自己的家属也背叛了自己。
因此,他们会感到愤怒或悲伤。受虐时的场景可能会在有些受害儿童脑中不断闪回,他们也会受到噩梦的侵扰。
⑤从长期来看,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与高水平的抑郁之间的关联最为普遍
尽管理性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的错,但这段经历仍然会让大部分受害者产生自我厌恶感。在这种消极思维的多年影响下,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变得失落、抑郁。
如果你询问这些个体,他们可能无法把这些感受联系到童年的经历上,觉得童年的经历也许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当你把受害者群体的大数据放在一起看,你就会清楚地发现,童年性侵犯的经历,与自我厌弃、抑郁、低自尊、甚至自杀想法,有着显著的关联。受害者对性接触的态度容易失衡,有些人会觉得性接触肮脏,设法避免任何性行为,或者在自主发生性行为时,出现生理性的性困难,包括快感缺失等。
而有些人可能会性滥交,同样个体受害者可能认为这是自己自主的选择,但这一人群也确实在“性伴侣人数多”和“不安全性行为”的表现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在人际关系中,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显得更为孤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很弱。他们在建立人际关系上常常感到困难。
信任感的缺失使他们远离人群,经年累月的孤立状态加深了孤独的习惯,所以他们不会轻易信任他人,害怕与别人亲近,这在施害者与受害儿童是亲近关系的情况下更为普遍。
“儿童性虐待”远比大众所能想象的更为“复杂”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性虐待”意味着身体上的侵犯,这也使得一些社会新闻到了。
但实际上,儿童性虐待不仅仅指“猥亵”或“强奸”,一些与孩子年龄不符的、强迫发生的与性相关的活动,无论孩子是否愿意,都是对儿童的性虐待,它有时并不“需要”施虐者与受害者之间发生实质的肢体接触。?
儿童性虐待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
- 给孩子看色情影片,或是在孩子面前观看色情影片;
- 故意把成人的生殖器展露给孩子看;
- 让孩子摆出色情的姿势,和/或拍照、录像、进行网络直播;
- 鼓励孩子去看或者听别人发生性行为的过程;
- 不恰当地(为追求性快感地)观看孩子脱衣服或上厕所;
- 不恰当地(为追求性快感地)触碰孩子的生殖器或隐私部位;
- 迫使孩子脱光衣服或自慰;迫使孩子触碰他人的生殖器、玩带有性意味的游戏,或者把物品、身体部位(手指、舌头或者阴茎)伸到孩子的阴道、嘴巴或肛门内,迫使孩子发生性行为;
- 以及,其他故意在孩子的面前进行的任何与性有关的行为。
此外,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也不仅仅是女性,男童一样会遭受性虐待。儿童时期遭受性虐待的女性为11.22%,男性为8.25%。
儿童性侵害的发生,很多时候与性别本身关系不大,更多时候是施害者利用了儿童的幼小与脆弱。对儿童的性虐待也不仅仅只发生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也发生在年幼的儿童与比TA年长一些的玩伴、兄弟姐妹之间。而儿童性虐待发生的场所,很多时候也竟是我们看似“安全”的地方。
根据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等部门对儿童性侵案的统计,55%的伤害事件发生在受害者的家或者附近,8%发生在校园,其他的案件则发生在公共场合、亲友家中等。
儿童性虐待可以如何预防?
①要知道:绝大多数儿童性虐待都是熟人作案
人们对儿童性虐待的另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是,施虐者更多是陌生人。而事实上,90%以上的儿童性虐待事件都是熟人作案。甚至有59%的熟人侵害者都是被家长评价为“值得信赖”的人,比如受害者的师长、亲戚等等。
②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营造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对他们每一天的情绪和活动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了解,也能够更好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及时发现端倪,预防悲剧发生。
③重视未成年性教育
在性教育的内容方面,孩子从懂事起就应该接受最基本的性别教育,包括最基本的两性的区别,对性器官的认识,以及与性相关的行为界限,比如哪些部位是不能给别人看,更不能给别人触摸的。??
以下20条信号,表示孩子可能遭遇了性虐待
儿童性虐待发生后,只有大约30%的儿童主动求助或向外界透露了他们的遭遇。有时因为年纪较小,孩子们往往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受到了侵害。有些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对方的威胁,因而不敢声张自己受到了侵害的事实。这些都要求家长或其他照顾者更加敏锐地觉察并关注孩子的“异样”举动。当孩子遭到了性虐待,他们可能会有一些身体上或情绪上的反应。
行为或情绪信号可能包括(12条):
- 性情或情绪发生剧烈变化,如焦虑,抑郁,愤怒,叛逆,退缩或紧张;
- 离家出走;
- 睡眠障碍,如无缘无故的恶梦,夜惊或失眠等;
- 饮食习惯突然改变,例如拒绝吃饭、食欲急剧减退或者急剧增加;
- 对学校或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对某些人或地方有不寻常的恐惧;
- 突然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 对身体感知的变化,比如认为自己身体“脏兮兮”,或者身体不好;
- 不寻常或不符合年龄的性行为或语言;
- 性虐待其他儿童,或试图脱他人衣服等;
- 开始谈论一位比Ta年长的新朋友;
- 留下某些“线索”,似乎是想要引起有关“性”的讨论(你的直觉会告诉你);
- 在他们的绘画、写作、玩耍或者梦里,出现性的或是令人害怕的形象。
身体信号可能包括(8条):
- 性传播感染(也称为性传播疾病);
- 阴道或肛门撕裂,疼痛,瘙痒,肿胀,出血或流脓;
- 乳房,臀部或小腹部不适,比如淤青或创口;
- 内衣有血迹;
- 不明原因的频繁的健康问题,如头痛或胃痛;
- 排便困难,小便或吞咽困难;
- 自残,如咬自己,拔头发,或切割手腕;
- 难以走路或坐着。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表现出以上某一种行为,并不表示TA一定遭受了性虐待,这些“信号”也可能在遭受其他创伤时体现出来,比如身体暴力、情感忽视等。此外,有些遭遇了性虐待的儿童可能没有任何典型的“信号”,但觉察他们的行为及情绪变化依旧是我们识别孩子是否遭受性虐待(及其他暴力)的重要一步。?
如果性侵已不幸发生,该怎么办?
①告诉孩子,他们不应因此受到责备
你需要及时的给予孩子安全感,并不断地向TA强调,这件事情完全是施虐者的错,不是TA的错,TA不会也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情受到责骂。如果没有这些及时的干预,这些受到性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感到不安等。
②担任起“保护者”的角色的同时,及时做好自我关怀
当大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时,会帮助孩子们得到“解脱”。由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小孩为中心”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行为与所经历的事情之间寻找解释。
家长需要告诉孩子,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都有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恶劣的天气等等),而父母则会是小朋友的“保护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家长们确认孩子被性虐待后,也会产生不同的负面情绪反应,如愤怒、悲痛、沮丧、抑郁等等,在担任起“保护者”角色的同时,家长也需要及时做好自我关怀,特别注意不能让自己过于激烈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很多负面暗示,比如认为父母这么难过/愤怒都是因为自己。
③确保孩子知道,你是完全信任他们的
对孩子来说,性虐待行为是对他们信任这个世界的一次巨大打击。你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你相信他们,并且你们是值得TA信任的,TA可以信赖你依靠你。
你可以试着向孩子承认这些事情给TA造成了伤害,并保证你会采取行动保护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保护的”,从日常的小事中不断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④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你都是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
当孩子有所暗示或想要表达TA对此事的感受或看法时,你需要提供给孩子与你交谈的机会,仔细倾听TA的想法,让TA表达自己的感受,尽可能温暖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及时安慰他们。
有时父母会觉得谈论虐待行为会让孩子更加痛苦,但当孩子们有所困惑有所暗示时,他们更需要知道,他们可以在值得信赖的父母面前诚实的面对自己,并承认自己的痛苦,试着接纳自己的感受。
⑤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必要时与孩子一起寻求专业的帮助
站在照料者的角度,你需要在关怀孩子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是否有受情绪困扰的迹象,比如持续性的情绪波动,感到害怕无法信任父母等等,你可以考虑带孩子去寻求专业帮助,与TA一起找到一个“安全舒适”的表达环境,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比如艺术疗法等。
如果你曾经是遭受过性虐待的儿童,你需要知道:
在童年遭受性虐待不是你的错,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自我责备,不应该因为这个遭遇影响到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如果这个经历对你造成了持续的困扰,你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寻求安慰与建议,建立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统,或是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记住,无论何时,对童年创伤的修复都不晚。为了孩子们,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恶魔。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